景区入口作为游客进入景区前最先接触的区域,除具有防御、标识、空间等基本功能外,还是向游客传递景区文化,反应景区主题的首要展示区。因此景区入口的设计既要紧扣景区定位,又要体现景区主题,将景区独有的旅游资源艺术化、抽象化融入到景区入口的设计之中,从而增加景区入口的内涵性、观赏性、独特性。
景区入口建设不是单纯字面意义的大门建设,而是对其形象功能、服务功能、组织等功能的整体谋划;景区入口建设不是过分的追求“高大上”,而是结合实际,权衡需求,科学投入;景区入口建设既要功能齐全,又要“名副其实”。“脱离实际”“追求片面”的景区入口建设往往会使景区走入不同程度的建设误区。
缺乏定位,过分追求“外在吸引”。互联网、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,优质的“外在形象”着实是景区最好的包装。景区入口作为景区形象展示地,游客摄影打卡地,在景区开发主体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升,这使得部分开发主体们脱离景区开发实际不惜重金打造“气势恢宏”的景区入口,用以提升景区“外在形象”,实现景区引人留客的目的。殊不知,信息高度发达使得旅游信息公开化、旅游产品透明化,游客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,景区入口“外包装”的吸引变的相对有限,景区入口建设投入与“吸引成效”不成正比,造成投资亏损。忽略景区整体建设、资源禀赋,过分强调景区入口外在形象,也往往树立景区“头重脚轻”“金玉其外”的旅游形象,进而导致景区建设误入歧途。
拙于创意,严重缺乏景区特色。随着近些年旅游政策利好,国内景区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,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景区建设雷同现象频发,文化雷同、景观雷同、项目雷同等等。其中,景区入口建设雷同最为令人深思,没创意、没想法、剥离景区地域特点,老调重弹,千篇一律,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景区入口设计的主观性和盲目性。不少景区刻意强调传统元素,不惜滥用与景区性质不符的景观元素,不考虑景区的文化脉络,致使景区整体景观不统一;部分景区不注重景区入口周边环境景观设计,或单调增设绿化,或随心建设广场,于景区整体而言毫无特色。
疏于布局,景区游线组织混乱。景区入口是游客通行到达景区内部的功能空间,交通功能是其最基本的功能。部分景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,为吸引游客前来,将景区入口选址建设在城市主干道方向上,这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了入口空间的交通堵塞。此外,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私家车逐渐普及,致使自驾游游客人数连年攀升,景区外部交通也随之日趋复杂。然而,大多数景区入口在建设时仍会出现缺乏规划,疏于布局等问题,加之交通设施配置不足,旅游旺季,游客、车辆相互干扰,进出不畅,游线混乱,堵塞常发,严重影响景区形象。
乏于更迭,设施功能配套不全。景区入口处设施其本身是景区环境的组成部分,同时兼具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功能。景区入口设施主要包括重要建筑物、构筑物及集散场地。随着景区服务对象范围的扩大,游客对景区入口多样化服务功能的需求也相应增加,对于“成熟期”缺乏与时更迭理念的景区,景区入口仅具办公、商业、餐饮、住宿等基本功能已远不能满足游客在购物、休闲、物质和文化享受等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。
景区入口建设的重要性对于景区发展的不言而喻,而独具特色的景区入口就是景区展示景区形象的名片。找准建设定位。景区入口建设就景区整体建设而言需找准自身定位,结合景区资源条件、区位条件、资金条件,合理设计、科学投资,避免资源禀赋一般,建设“用力过度”,华而不实。合理规划建设重点,主次分明,避免“头重脚轻”。科学分配建设资金,吸引欠缺,增投资金丰项目;设施不足,专项资金齐配套。
彰显主题特色。通过提炼或抽象景区主题元素,将传统与现代、乡土与时尚、抽象与具体相结合,传递景区主题意境。在景区入口的设计中,应以入口形象设计衬托景区主题,以作“启示”之用,通过入口风格凸显景区主题文化,给游客以入口展示与景区内容和谐一致的美好印象。
合理空间布局。景区入口多在景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上,入口的设计要考虑人流、车流组织,要根据景区所在位置,通过游线规划,实现人、车分流,避免交通混乱。入口就近布置在游客集中活动区域,使人流、车流方便出入,保证集散迅速安全,使入口和景区整体形成有机联系,成为景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健全功能配套。景区服务对象不断扩大,游客需求服务种类不断增加,因此在风景区入口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游客需求,与时俱进,时时更迭,建设多功能的景区入口空间,增设购物、休闲、娱乐等业态配套,实现景区资源引人,景区配套留人的局面。环境氛围协调。景区入口总体氛围反映在入口设计细节之中。因此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要素,如广场、雕塑、花坛、照明设施、座椅等,使入口空间内的景观形象与周围氛围相融合、相协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