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国内景区会对玻璃桥、玻璃漂流滑道项目一拥而上?背后原因与景区经营的长期困境相关。
“景区可选的二次消费产品并不多,除了像迪士尼这种主题公园。因为中国假期少,一到放假人就扎堆,所以长期的大规模投资很难收回成本,景区要选择回本快的方式。”国内景区玻璃漂流滑道投资人对界面新闻分析。
不少景区的困难主要来自两点:一是受到管委会体制或国企体制的束缚,市场活力不足;二是属地管理下,景区在前期建设当中,往往有的过度建设、过度举债的情况。“营收不能支撑起沉重的信贷,因此景区都想通过二次消费项目来盈利。”北京联合大学副研究员杨彦锋告诉界面新闻。门票之外的其他二次消费项目包括餐饮、住宿以及其他游乐项目,也包括新晋网红玻璃观光项目。
国内开始兴起景区门票降价潮,景区的营收受到较大影响。中经文化产业统计了34家旅游景区类上市公司(含新三板)2018年财报情况,数据显示,山岳类景区上市公司普遍受景区门票降价潮影响,黄山旅游、峨眉山A、张家界、九华旅游、长白山、丽江旅游(玉龙雪山)和三特索道(梵净山)7家A股上市山岳类景区在2018年业绩整体黯淡,不少景区游客量增幅缓慢。文章分析指出,“诸多数据和事实也凸显了传统山岳类或观光型景区营收结构单一、门票依赖承压、二次消费难突破的困境。”
“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知名景区都是依靠门票经济,主要收入来自景区门票及索道、车辆交通等基础性收入,日常维护投入小、毛利高,基本上是躺着赚钱。而门票和索道降价后,大多数观光类景区直接就将面临亏损。这会激发大量景区产品迭代更新的迫切需求。”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向界面新闻指出。
今年3月中旬,国家发改委发布《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工作的通知》,指出国内景区接下来将推进更大范围、更大力度降价。玻璃观光设备成为大量山岳类景区急于抓住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但这根“稻草”也将面临过气的风险。游客对玻璃桥、玻璃滑道一次性消费居多,当全国景区都有该设施后,其热度必然会有所下降。龙涛告诉界面新闻,他的公司前两年每年参与建设的玻璃桥约有30个,今年明显减少。
“我们能够预想到,两年之后玻璃桥这类设施可能会走向末路。”汪千里告诉界面新闻,在上一期的中国旅游IP产业联盟研讨会上,业者们的谈论话题就是“后玻璃桥时代”。
为延缓热度消退,玻璃桥产品也在更新换代,比如加上3D视觉和声音效果,类似云雾景观、鱼群游动,或玻璃碎裂的惊吓效果。
但对于景区的长期经营来说,新的创新和热度也只是暂时的。龙涛认为,等到玻璃桥热度衰退,景区可以将玻璃桥作为免费项目引流,然后在其他项目上创新获得收益。
周鸣岐认为,国内景区经营体制要考虑混改或者直接引入民营经济;另一方面需要转变产品结构和经营模式,做长远规划,比如引入优质度假型酒店、高科技体验、演艺及其他体验型项目,增加过夜率和二次消费。